欢迎光临,金陵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党史学习教育

理论学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理论学习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发表日期:2021-09-05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  | 发布人:   | 点击数: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在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在城市、以城带乡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责任在城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系统思维谋划布局绿色城市建设,加快实现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绿色转型。

1.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认识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既与其他四个发展理念紧密联系、相互支撑,又对发展成色具有决定性作用。绿色发展要求发展更有效节能环保、更多兼顾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要求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要求在开放发展中更加重视普惠性和可持续性。在实践中,我们要按照新发展理念查找短板弱项,及时补齐补足,切实解决影响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问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优美环境、舒适居住、便捷交通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绝不仅是环境问题,而且是涵盖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与科技创新等内容的系统性革命,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走出一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较之以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修修补补,绿色发展之所以具有革命性意义,在于其强调扭转错误的生态观和消费观,调整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构建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激励约束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体系;强调深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并引领城市治理创新,为城市绿色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内生动力和治理保障。这一系列转变十分艰巨,需要极大的决心、韧劲和定力,全社会都应该为了实现这一利在长远的变革行动起来。

2.减量发展成为推动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建设绿色城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实现人的美好生活与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减量发展正在成为推动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亟须从新发展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和怎样建设城市的问题,树立功能定位精准、发展方式高效的减量发展思维。减量发展思维,改变了过去向单一中心集聚资源、扩大发展体量的单向度发展方式,从城市功能、资源要素在内部空间重组与在城市群、都市圈这个更大时空中转移转化双向发力,实现超大城市“瘦身强体”和城市群协同发展相得益彰。在这里,“减量”的本质是“问题调控”,以减重减负为导向彻底摒弃对粗放扩张式增长的路径依赖;“发展”的本质是“结构调优”,以资源要素时空分布上的科学重构来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肯定“减量发展”做法,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通过陆续制定并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北京划定生态涵养区,加快发展城市生态区域,接续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和大尺度“战略留白”,城市绿色生态本底得到夯实,生态容量显著改善;优先推进建筑、能源和交通等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现绿色化改造成效显著,将绿色基础设施整合进城市发展过程中;加大对绿色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广泛提供绿色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场景,推进“近零排放”示范区建设。同时,北京市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以绿色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绿色服务为支撑,加大产业园区、重点行业绿色升级改造力度,建立健全绿色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高效的产业体系。

  减量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加速了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党中央做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决策部署,为北京“减量”与“发展”在更大时空中实现辩证统一提供了指引、创造了条件。北京牢固确立城市战略定位,准确把握减量集约、创新驱动、改善民生和协同发展要求,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集中精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并做出以“五子”带活全局的安排,即率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抓好“两区”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包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以及深入推动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系列定位、思路、规划的重大调整和举措创新,推动北京减量发展、绿色发展相统一,促使首都焕发新面貌,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新提升。

3.因地制宜启动关键任务,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推进绿色城市建设要体现地域特色,立足城市禀赋和发展实际,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因地制宜启动关键任务并科学制定实施时序。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十三五”时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北运河通州段实现全线旅游通航;同时,大尺度规划蓝绿交织生态空间,建设城市绿心,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强绿色公共交通建设,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严格执行区域禁限目录并实施无污染产业替代,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优化能源利用与排放结构,加快绿色低碳化进程。城市作为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要在推动减污降碳方面贡献最大力量。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颠覆传统能源结构及其背后的利益格局。打去煤、减油、控气和电气化“组合拳”,加快推进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特点调整升级,支持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积极建设分布式能源,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开发使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建设以地源热泵集中供热、建筑应用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倡导清洁能源使用理念,带动全民参与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快速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大力提高绿色出行比率。发展快速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提高人们绿色出行比率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绿色城市建设中,要构建连续安全的步行和自行车网络体系,保障步行和自行车路权,开展人性化、精细化道路空间和交通设计,创造不用开车也可以便利生活的绿色交通环境。大力发展清洁公交、轨道交通和市郊铁路等公共交通,积极鼓励、引导市民形成绿色出行新风尚。同时,通过市场和法治双管齐下积极引导燃油小汽车逐步退出和电动化替代。

  拓展绿色生态空间,优先打造宜居环境。协调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决定城市发展形态的关键问题。城市绿色空间从城市土地利用中的次要内容上升为不可或缺并优先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质量成熟进步的重要标志。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十三五”时期,副中心累计实施绿化建设2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较“十二五”末提高5.7个百分点,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2%,建成开放的城市公园和遍布街头巷尾的“口袋公园”,真正让群众体验到出门见绿、起步闻香的绿色生活环境。同时,副中心依托“富河多水、河渠纵横”等资源优势做好水和绿的文章,营造亲水宜人的滨水环境,打造便利可达的城市滨水生态休闲体系,水城共融的生态宜居城市日益成型。

  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更好满足节能低碳与开放共享需要。绿色建筑所构建的立体空间绿色化正在成为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趋势。要建立高质量的绿色建筑发展路径与全过程管理体系,加快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强化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构建绿色建筑发展新模式。秉持开放共享的设计理念,让建筑实现开放、融入生活,为市民打造更多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实现人与城市建筑的和谐共生。在这一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始终走在前列,新建建筑100%执行二星级绿色建筑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并积极推行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健康建筑有机融合,特别注重对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并对其中的共享空间精心设计,注重提升城市综合性能与品质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抢占智慧城市发展高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破解城市资源环境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物质保障,更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体系必定是以绿色为主基调的。同时,建设城市物联网基础设施,提高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使城市治理和运行更加绿色低碳、高效协同,又与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相辅相成。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将在城市建设、城市安全、城市路网、城市管网、城市排水、海绵城市、交通优化、环境改善等城市治理领域广泛应用,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直接提升市民对绿色城市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