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启动。
“双一流”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标志工程,是支撑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关键工程。锚定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至关重要。对承担“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高校来说,这既是实力和荣光,更是责任和使命。
“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按照“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建设原则,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在探索发展中大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深入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要在已有成绩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稳中求进”:“稳”在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特色一流,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持续投入;“进”在直面问题挑战,聚焦难点、突出重点、找准突破点,勇于改革创新。
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治理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双一流”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点。要在高质量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上下功夫,建成“以本为基、以研为峰”的全面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布局更加优化。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体现着国家对相关学科水平的认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布局结构,体现着满足国家发展多样化需求的状况。这种结构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既有应当长期稳定支持的基础学科,也有成效卓著的优秀学科,还有适应需要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要避免求全和趋同,体现特色和优势,形成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
科研创新能力更加强大。强化大学创新体系建设,瞄准国家高精尖领域、针对战略新兴产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承接重大课题,产出重大成果。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更加显著。要统筹国内外人才资源,做好“引育留用”大文章。坚持师德与师能齐抓共进,引导全体教师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育人水平。
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更加有力。“双一流”建设高校要融入区域和行业创新体系之中,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教育、人才、创新与产业有机衔接,以更加突出的贡献争取地方和行业更大支持。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更加提高,要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面向世界开放合作。
高校主体作用更加激发。通过评价机制、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建设高校的主体作用。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多元,加大建设高校的条件保障力度。建立中央财政持续稳定支持、地方政府增加配套支持、高校主动争取社会支持的综合保障机制,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遵循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深化改革、静心建设,我们的追求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本报记者闫伊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