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陵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党史学习

以史为鉴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发表日期:2021-09-22  | 来源:南京日报   | 作者:  | 发布人:   | 点击数:

市民在新街口新华书店选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摄

  以史为鉴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赵楠楠

  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交相辉映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一百年前,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深刻揭示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找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革命并避免资本主义前途的道路,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正确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性质、方式、步骤、目标、道路等问题。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深入探索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加深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在国内外形势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密切结合起来,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主要矛盾、根本原则、基本方略、战略安排、路径选择等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理论结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中华民族复兴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富有革命创新精神的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非凡历程中,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和民生改善奇迹,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新时代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 董金平

  中国共产党以探寻中华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为意志,这个意志,能够冲破牢笼,涅槃重生。这个思想和意志,引领中国青年的思想和意志,融入到他们的文化和行为,所以能够前赴后继,继往开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这段重要讲话,谈到了一百年前探寻民族解放的青年,一百年来奋斗和建设的青年,以及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殷切期望。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见我国留学生演讲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2012年,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当代青年是无比幸运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的一代。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担当着时代的重任,都是国家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百年前、一百年来、以及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为什么能够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民族独立、民族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又应该是一种何样的风采?

  之所以能够前赴后继,是因为他们始终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政党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而一个政党的核心,则是她的思想和意志。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火炬,这个火炬,能够打破黑暗,带来光明。中国共产党以探寻中华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为意志,这个意志,能够冲破牢笼,涅槃重生。这个思想和意志,引领中国青年的思想和意志,融入到他们的文化和行为,所以能够前赴后继,继往开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志存高远。从时间上来说,志在未来,百年前的中国青年,抛头颅洒热血,都是行在当下,志在将来。长征路上,女红军战士陈慧清面临难产,“铁流后卫”董振堂命令战斗一线的吴克华,“生孩子要多久,你就给我顶多久”,“我们干革命打仗,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吗”。这些孩子,就是中国的未来。从空间上来说,志在苍穹。叶培建院士说,宇宙就是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视野,是整个中华民族,是整个宇宙、是整个人类。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把个人之志融入国家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擘画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平视世界。骨骼是身体站立之根本,骨气乃精神站立之根本。“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昨日之青年的精神之钙,已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液输入到今日之青年,他们继续创造,继续奋斗,今日之青年上天、入地、下海,他们引领科技,他们扶贫攻坚,他们抗震救灾,他们为国争光。

  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苦练本领。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寄语青年一代,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德才兼备,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本领,则国有本领,未来展望苍穹,星河路虽远,吾有中国箭!

  志为思,骨为意,底为行,或者说,思想造就志气,意志造就骨气,奋斗造就底气,三气融合,三气贯通,使得中华民族从国贫民弱到国富民强,从山河破碎到青山绿水,从一穷二白到美好生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带着党和人民百年的奋斗和荣光,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在百年接力奋斗新征程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王光森

  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历经无数磨难而立于不败之地、历经百年沧桑而风华正茂,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在于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努力、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顽强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又立足于中华民族千年伟业,向全党发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动员令,不仅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为民造福政党的风采,而且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的鲜明特质,令人振奋,备受鼓舞。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功勋。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历经无数磨难而立于不败之地、历经百年沧桑而风华正茂,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在于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努力、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顽强奋斗。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呈现出这样的状态和质态,不是偶然的。首先,从人民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否则党的事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从党的性质和宗旨来看。党的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章还规定,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再次,从党的执政地位来看。在执政的条件下,执政党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主要是通过方针政策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党的方针政策必须直接反映或体现人民的利益,包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如果党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存在不一致,就必须进行及时调整和变更,使之符合人民的利益。这是党的政策与人民利益一致性的题中之义,也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人民性品格的根本要求。

  安而不忘危,是我们党的生存发展之道;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在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党要继续赢得人民支持,交出满意的答卷,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扣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回应和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如何理解“美好生活需要”。从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首提“美好生活”概念到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再到2021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在为民服务上力行”“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可以说我们党对“美好生活需要”时代内涵的勾勒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简言之,美好生活就是美丽、美妙、美满的生活,就是完美、优美、秀美的好日子;美好生活需要不仅美在人民性、全面性,而且美在品质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更”正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体现,而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则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整体展示,其逻辑联系在于,增进人民获得感是基础、增进人民幸福感是核心、增进人民安全感是保障。

  二是“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美好生活需要的人民性、全面性、品质性,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需求端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的应然性指向,然而在实然性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供给端已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就意味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而这种“制约”主要表现为不利于实现美好生活的人民性、不利于实现美好生活的全面性、不利于实现美好生活的品质性。需要指出的是,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提高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是邓小平当年所说的“发展起来的问题”,而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三是怎样实现“美好生活需要”。从根本上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具体、丰富内容的,不是脱离实际随心所欲的臆想,而是具有操作性、需要付诸行动的。而这个“行动”就亟待定格在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因为只有实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平衡而充分发展的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在合理可行的区间里得到实现。为此,必须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强弱项、补短板上多下功夫,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在挖掘发展潜力上出实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新进步,在实现人民高品位生活上有新进展。

  (作者为江苏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