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成功实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迫使国民党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对扭转全国战局、推动解放战争进入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和根据地创建过程中,严格的纪律教育为确保全体指战员团结一致、牢记宗旨,在大别山站稳脚、扎下根提供了有力保证。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赋予刘邓大军战略任务的第一步,在大别山创建巩固的根据地才是战略目的。部队进入大别山后,邓小平同志为中原局起草了给所属各部队的电报,提出了在政治上争取群众、在军事上积极采用山地游击战打击国民党军的正确方针。电报指出:“充分发动群众及其游击战争,同我们一块斗争,是实现我们战略任务的决定条件。而我军严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整军风纪,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的先决条件。”因此,他强调,“各级必须专门检查实现,万勿忽视”。
大别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都曾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曾四出大别山:第一次是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征;第二次是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第三次是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第四次是1946年6月,中原军区部队主力突围。
这里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但每次人民军队主力撤出这一地区后,人民群众就会遭受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这里的地主和富农有着丰富的反革命经验,对群众进行威胁和控制,加大了做群众工作的困难。刘邓大军刚刚进入大别山,群众对这支部队还不太了解,能不能迅速发动群众,关键就在于能不能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邓小平同志认为,有必要层层开展深入细致的纪律教育,彻底解决部队存在的纪律松弛的问题。
1947年9月27日,刘、邓两位主帅在河南光山县砖桥镇文氏祠主持召开各纵队旅以上干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部队纪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别山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问题,必须把它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去抓”“能否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关系到我们在大别山能否站得住脚,能否生下根”,他强调,“我们全体指战员一定要牢固地树立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坚决克服怕打硬仗、纪律松弛等右倾思想情绪。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要带好头”。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是对部队高级领导干部的一次生动纪律教育,对于统一和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严明军纪、增强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还带头深入连队作关于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报告,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大家,群众对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只要我们努力争取,方针正确,就一定能争取群众的支持。在他的带动和示范下,各部队利用战斗间隙展开深入的纪律教育,对纪律松弛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斗争。有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深刻检讨自己,带头批评与自我批评,极大触动了干部战士。
邓小平同志在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上身体力行、毫不含糊。他在率领部队行军、走村过店时,宁可在麦场上坐等到天亮,也决不去打扰群众。有时候,他和刘伯承同志就在田间地头找一个草棚子,点亮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研究作战行动。二人还一起起草了一份粮草通知,规定部队征集粮草一定要给钱,未付钱的要打借条,同时要向老百姓说明白,革命胜利后,一定如数付清。
邓小平同志还告诉部队,执行粮草通知就是具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了向大家说明执行纪律的重要性,他专门主持召开了整顿纪律的干部大会,并约法三章:以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财物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他要求所有干部、战士互相监督,严格执行,并成立执法小组,对违反纪律者进行严厉惩处。
邓小平同志还指示各部队,一切靠自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实际行动给群众留下良好印象。经过教育整顿,全军严格遵守各项纪律,部队每到一地,战士们不顾长途行军疲劳,自己推谷子、做饭,还帮群众扫地、挑水、修路、治病。遇到农忙时,战士们主动帮群众下田割稻,并运送到家。刘邓大军的严明军纪和优良作风给大别山的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大群众逐渐认识到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纷纷起来拥护和支持部队的行动,同心协力担负起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