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既是革命精神的具象化呈现,也是文物的特殊类别,特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留存的实物见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精神。革命文物既包括革命遗址和会址、纪念建筑物、革命博物馆、革命战争遗址等不可移动的文物,也包括书籍、报纸、手稿、旗帜、纪念章、历史照片、革命武器和生活用品等可移动的文物,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革命烈士和革命文物工作,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中就明确规定了通过展示革命烈士遗物的形式表达对烈士的纪念和敬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多次莅临革命文物纪念地、纪念馆、博物馆考察指导,并对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作出了重要的批示和指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深度挖掘革命文物的审美价值,揭示其时代意义、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是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血脉的重要路径。
独特的审美意蕴
革命文物展现了革命精神的崇高美。革命文物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中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展现了豪迈的革命精神和乐观的革命气质,体现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革命情怀。从现存革命文物的材质、风格、类别等视角来看,它们与各类日常普通器物没有多少差别,许多甚至比普通人使用的日常器物更为朴素、简陋。但也正是将革命精神赋予这些普通的器物、建筑,却突出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承载了崇高的精神内涵。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留存的纸质文物承载了关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油灯下完成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名文章,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乐观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方志敏在狱中完成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等十六篇手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谋独立、为人民求解放的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伟大的革命信仰。以雷锋、王进喜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留存的个人日记、各类生产工具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困难、敢为人先的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留存数量众多的建筑类革命文物传递了乐观豁达的革命精神。瑞金是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留存有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一百一十五处、珍贵文物一百一十五处。以集中在叶坪地区的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版局旧址等为例,这些建筑多为赣闽传统建筑,从建筑风格、规模来看,这些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与该区域的其他民居并无差别,但伟大的革命精神赋予了这些建筑厚重的精神内涵。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早期政权建设的尝试,积累了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以及留存青史的革命信念。延安革命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革命首府,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十三年的奋斗岁月,对中国革命进程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留存了丰厚的革命文物资源。以王家坪革命旧址和枣园革命旧址为代表的革命遗址是党中央所在地,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生活之地。大量具有陕北民居风格的窑洞、民居凸显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例如,南泥湾革命旧址展示了共产党人面对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传递了对革命胜利和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
革命文物蕴含了革命精神的朴素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留存的革命文物体现的朴素美,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之中。留存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朴素、人民至上的精神。革命文物具有追求实用至上、简约质朴的特点。在众多的革命文物中,生产和生活中留存的日用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井冈山革命文物中毛泽东使用过的油灯和砚台、打着补丁的裤子,朱德的扁担和使用多年的皮箱,周恩来的“三用”大衣和褪色的毛毯,杨靖宇缝有多处补丁的大衣和带有几处裂口的褥子等既彰显了革命文物的朴素美,体现了革命伟人一心为公的高尚情怀,也折射出他们乐观的革命精神。革命遗址和遗迹也处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精神,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类建筑遗址都呈现了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简单朴实的生活环境,无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朴素美。
崇高的时代价值
革命文物见证了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道德品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革命文物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是革命历史最真实的见证。人们通过革命文物切实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会到共产党人艰苦朴素、与民同心的精神特质。方志敏赤诚独白:“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种精神可以通过在不幸被捕后仅有的一支水笔和一块手表等珍贵的革命文物得到体现;焦裕禄反复修补使用的藤椅、茶杯盖、鸡毛掸子等普通日用品,以默默无闻的形式见证了一名“人民好干部”提出的“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铮铮誓言;普通的家书、棉被和改良节油的汽车体现了雷锋这名普通共产党员一生秉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螺丝钉”精神。一件件普通的革命文物见证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也揭示了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
革命文物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人乐观豁达的革命情怀、舍小家取大义的赤胆忠心。在百余年的历程中,革命文物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了革命者追求真理、勇往直前的革命勇气,传递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豁达的革命情怀。革命文物中的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等作为一座座精神地标承载了革命烈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精神,诉说着无数先烈壮烈辉煌的人生,传递了他们崇高坚定的革命信念;革命文物中的武器装备见证了革命者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革命文物中的书信和日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家国情怀、追求真理的革命气节,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依依不舍的亲情、爱情和战友情,更传递了他们坚定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的壮烈情怀。一件件平凡、普通的革命文物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平凡的追求和伟大辉煌的人生。
革命文物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辉煌奋斗的历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还展现出意义深远的审美价值。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深度挖掘革命文物的艺术审美价值,展现革命精神的乐观美、朴素美,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重视对革命文物审美价值的挖掘和传播,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更大程度地“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