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战斗棋山指挥亭旧址。
在江西省井冈山市新城镇南门外的棋山岭上,矗立着一座古朴的五角亭,名为棋山指挥亭。95年前,35岁的毛泽东同志在此指挥了新城战斗。如今,站在棋山指挥亭,仍可以俯瞰新城的全貌。当年的炮火声已经远去,那些刻在人们脑海里的红色记忆却从未褪去。
1927年10月下旬,国民党军阀内部矛盾激化,江西国民党军主力因此向赣北集结。这样一来,井冈山地区只剩各县的反动武装靖卫团和挨户团。毛泽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打击地方反动武装,并分兵发动群众,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1月底,正当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在遂川分兵发动群众之际,国民党军第27师以第79团1个营经永新推进到宁冈县城新城,企图对井冈山工农革命军实施“进剿”。
新城,西连砻市,南通茅坪,北扼通往永新的要道,自元代起便是宁冈县治所在地。敌军占领新城,等于堵住了工农革命军北出的大门,如不拔除这个障碍,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无从建立,更谈不上发展。
毛泽东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作出部署安排。一方面,迅速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团由遂川返回井冈山茅坪,与新编的第2团会合,待机歼敌;另一方面,指示宁冈、永新的暴动队和赤卫队日夜扰敌,吸引敌人注意力。
新城四面环山,四周筑有高高的城墙,每隔一段均设有城堞,东南西北各有一座城门和城楼,易守难攻。为清楚地观察战场情况,毛泽东在详细考察了新城周边地形后,把军事指挥所设在新城南门外不到1公里的棋山岭上。棋山岭最高处有一座古亭,与新城南门城楼隔河相望,南北对峙,并且站在此处可俯瞰整个宁冈县城。于是,古亭就成为毛泽东坐镇指挥的战斗指挥部。
2月17日,毛泽东在茅坪攀龙书院主持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攻打新城的战斗。根据敌军在新城兵力不多、态势孤立和现场地形等情况,毛泽东决定集中兵力攻歼该敌,并确定了“三面攻击,一面埋伏,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作战方针。其部署是:以工农革命军第1团第1营潜伏于南门外河滩的草丛中,趁敌军出操时发起突袭,并从南门突入城内;第3营埋伏于东门外树林中,在第1营打响后进攻东门;特务连进入北门外山坡上,在第1营打响后佯攻北门;虚留西门不攻,以第2团埋伏于西门外上曲石村和下曲石村,切断敌军从西门突围逃往老七溪岭的退路,协同第1团将突围之敌歼灭于西门外水田中。
随后,毛泽东又召开军民大会,对参战部队和配合作战的革命群众进行战斗动员。当天夜里,毛泽东率领参战的工农革命军和群众到新城周围隐蔽埋伏。
18日拂晓前,各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全部进入指定阵地。毛泽东和其他指挥员登上棋山岭的指挥亭,观察敌军动态。
清晨,驻守新城的敌军对工农革命军毫无察觉,把枪架在一起,照常在南门外出操。就在敌军列队时,埋伏在附近的工农革命军第1营突击分队突然开火,当即杀伤敌军约1个排。残敌丢下枪械仓皇逃入数十米远的南门,闭门固守。第3营和特务连同时对东门和北门发起进攻。由于东门外有护城河,敌以猛烈火力封锁护城河桥,使第3营的突击分队受阻。眼见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指挥亭内的毛泽东与其他指挥员紧急商议,决定集中力量火攻东门。南门和北门也同时发起佯攻,吸引敌军火力。命令下达后,群众支援了煤油、干草等燃烧材料,突击分队战士披着沾湿的棉絮,带着干草与煤油等,冒着枪林弹雨,冲向东门点着火。熊熊大火烧穿了东门,突击分队在第3营火力掩护下穿过浓烟、冲进城内。东门被突破后,敌军全线动摇,纷纷从西门突围。工农革命军第1团第1、第3营和特务连沿街追出西门,与埋伏在上曲石村和下曲石村的第2团一起,将溃敌全歼于西门外水田中。这一仗,工农革命军全歼守敌第79团1个营和宁冈县靖卫团。
新城战斗是井冈山革命军民对敌正规军的第一场歼灭战,击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第一次“进剿”。这次战斗取得胜利,源于周密的作战指挥,正确把握战机,按照敌情、地形的实际情况确定战法,并做到密切协同,由此解放了宁冈全县,鼓舞了井冈山军民的革命斗志。不久后,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至此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
随着岁月流逝,棋山岭上的古亭在风霜雨雪侵蚀中倒塌。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当年毛泽东指挥的这场战斗,当地政府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一座砖木结构、内外十柱、重檐翘角的五边形纪念亭。它看起来朴实无华,却无声讲述着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卓绝,诉说着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华。